您的当前位置:眼睑缺损 > 疾病影响 > 扎心了端午节发生在泾川人眼皮子底下,但
扎心了端午节发生在泾川人眼皮子底下,但
致敬!泾川两位奶奶,忙碌一年只为端午这几天!
摘要:“艾叶——雄黄——”公社路里一声高一声低,“香包——香包——”南门街上一声短一声长。
叫卖声一起,苇叶从路边小摊贩的麻布袋下钻出,泾川的端午又到了。
在泾川南门街边,我们有幸找到了两位老手艺人,她们辛勤一年,只为端午节。
今天,我们向她们致敬
王爱梅:最简单的也要1天最便宜的只要8块
83岁的王爱梅佝偻瘦小,她提着三层的香包圆架风风火火地掠过街边,往南门赶去。
傍晚时分的南门街道早已被“庆阳派”占领,高密的浓绿槐树下连起了串串火红香包——精美的绸缎裁出或龙或凤的形状,金银鲜绿的丝线顺着机器编程的经纬,深深浅浅绘出精准的冠翎、虬髯、龙睛、尾羽……这些从手工业流水线上走下的香包有着分毫不差的外表。
王爱梅在工行门前的马路上挂起了摊子,她的出现几乎立刻引起了人群的注意,作为泾川手工香包的资深制作者,她有一批忠实的老主顾,等着在街口第一时间挑选王爱梅每年的最新作品。
在这个香包架上,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作品。王爱梅在每年的生肖作品上颇下功夫,今年的公鸡用了酡红的缎子做身体,橙红的明纸剪出鸡冠,尾部细细缝进多达二十根暗绿色叶状尾羽,最难得的是嘴和爪——用铁丝做骨架,再密密缠上明黄的细棉线和金丝线,甚至在眼部也有金丝装点,比例协调,惟妙惟肖。
做这样的一只公鸡要花上一整天的功夫,零散地卖掉三只以后,一位主顾去而复返包下了架上的所有公鸡香包。
外地的机器香包正在逐年扩大市场份额,但是以王爱梅为代表的传统手工香包却愈加引人亲睐。这种费时费力的老手艺每年端午在街边由一批“高龄作者”呈现:她们白发苍苍,坐在小马扎上,费力地眯着眼,就着阳光抿着针线,纳着一只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鞋垫。
王爱梅自小喜欢母亲的针线,常常围在母亲膝下,看着母亲在端午为自己缝制各式香包是她的手工启蒙。结婚以后,心灵手巧的她打理着甜蜜的小日子,也是因为聪慧好学,她考上了平凉运输公司,在五十年代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和国工人。在运输公司的车间里,她当过电工,修过汽车,也做过铸造工的活计。
生活的磨砺艰辛而快乐,在有了孩子以后,王爱梅也会在端午节抽空做上一两针,为孩子缝上一个生肖香包。
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王爱梅对端午节越发上心。每年给孙子缝制的香包都有人追着问,收到鼓励的她决定试一试自己的手艺。
年的端午,王爱梅将筹备了一整年的香包挂在了集市上,很快销售一空。第二年,她开发更新了前一年在集市上看到的其他花样,极大地丰富了作品品类。
有了市场的肯定,王爱梅的创作热情被彻底激发,她尽情展现着一个老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孩童般的天真,植物有情,禽鸟通灵,万物在她的手下都有了生命和故事情节——
——孙悟空围着赤金腰带腾跃而起,手中握着自己的金箍
——小白鼠眯眼趴在叶子上,周边是浑圆鲜嫩的葡萄果粒
——扎着冲天揪的小姑娘手里提着柿子和香包,似从远方奔来
——黑白喜鹊蹲在花枝间探头张望……
最妙的是老人十几年来最得意的作品——蚂蚱。半月型的翠绿响翅裹着饱满的黄色肚皮,黑线勾出腹部纹理,六足用的是老人独创的缠线工艺,更暗一色的草绿色线将前两足缠至紧密均匀,最强壮的一双后足用几十米的细线缠出纺锤状的肌肉,黑笔金线点出双眼、口器,铜丝做的触角威武扬起,仿佛随时都要蹦了出去。
三十年的手工生涯里,每开发一个新作品,王爱梅都要在纸上画了花样,再剪下来描在布上,绣线颜色和装饰品要反复对比,稍有不满就重新来过。蚂蚱就是做了又改才有了今天这般的精致;蝎子的尾巴光滑,用一色棉线;狗的尾巴毛绒,在孙子的旧冬衣上揪下褐黄纯黑两色绒毛,在铁丝上细细捻成;金鱼四鳍,尾巴是轻薄却硬挺的橙色薄纱,泡眼用彩纸卷就……
有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特意寻了王爱梅,请她做了一套“八仙过海”,参加过“丝路节”的全国展览。
十几年前,有人带了十几只香包去美国,当做礼物送给当地好友,友人大为赞叹,对这种指尖工艺连连称奇。
三十年的锤炼,王爱梅技近乎艺,艺近乎道。
遇见那些拿起一只要缝上五天的腾龙,张口对半砍价的顾客,王爱梅又心痛又急地争辩道,“这……这你看这做工……你看像不像!”
出摊的这几天,王爱梅的儿子、儿媳和孙子都来帮她看摊算账,她的老伴也改变原来的遛弯路线,立在一旁笑眯眯地分享妻子收获的喜悦。
儿子说,母亲辛苦一生,能将爱好发挥到如此境界,非常敬佩。也笑嗔母亲从未合家度过端午,总是在卖香包。
孙子说,奶奶还能做得动,就是身体好,希望奶奶开心但不要太累。
史爱珍:5天针的“乡土高定”
史爱珍,68岁,荔堡西关人。20多件生肖马甲在她身后一字排开,绛红、鲜黄、大绿,都是喜庆的颜色,另一旁的地摊上,放着“五毒”布鞋。
她笑眯眯地和相熟的摊主主顾交换着自己设计的新花样,一件70的马甲在昨天已经卖出20多件,鞋子只剩下6双。
说起这“贵重”的端午马甲,史爱珍有着自己的故事。
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在晋升成为奶奶以后,史爱珍为五个孙子赔上了自己所有的空闲。不同于大多数农村妇女的是,史爱珍在给孙子们准备端午服饰这件事上格外郑重。
在自家的小院子里,史爱珍在桌上铺开了一大块绒布,她带着三百度的老花镜,笔着自己设计的老虎样子,用油笔描出轮廓,再一片一片剪下来。
绒布老虎的一面抹上均匀的浆糊,贴在报纸上,压在铺盖下面。等上三五日,浆糊干透,绒布也平整地不打一点褶子的时候,史爱珍就拿过一件平淡无奇的孩童马甲,翻到背面,开始创作。
金丝线要贴着图案缝两道,给生肖图案描出的金边才好看。待细细走完十二只生肖的金边以后,史爱珍又穿上暗一色的细线,一针一针将金线牢牢固定。
鼠、牛、虎、兔……眉毛的颜色、身上的装饰样子、正反针的组合变异……史爱珍充分表现着自己的审美设计。
当年五个孙子穿着她的设计在乡里的端午节集市出尽风头,也给了史爱珍做生意的念头。三年前在接手重孙的端午节服装设计以后,史爱珍决定精益求精,扩大生产。
马甲的样子从原来的五只生肖扩大到十二生肖全图,庆阳香包商人提供的各式亮片、珠络、缨穗,丰富了她的设计空间,原来的老样式也一次又一次地更新着……
——原本走门串户的老姐妹们谝闲传成了生肖花样座谈会
——娘家侄女从网上载下牛的简笔画,史爱珍试着变化成更有特色的姿态
——半夜突然醒来,想起被子上印的是龙凤图案,连忙取过纸笔打着手电描下来,再心满意足地入睡
在史爱珍看来,出摊的花样关系着手艺的尊严,绝对不能含糊。小孩正在长脚,千层底的布鞋底要松软适中,马甲的针脚边线要藏好,不能伤了孩子的皮肤。
每一件马甲,一双布鞋都要费上五天以上的功夫,超过一万针,堪称服装界的“高级定制”。
在南门的香包市场上,那些如王爱梅、史爱珍老人一般的劳动妇女,她们几乎从未踏出这片黄土,却又想象奇崛,手捏万物。
她们是母亲,是婆婆,是奶奶,是外婆,是泾川孩子幼年温暖柔软的记忆。她们手下的千层底、棉马甲、荞麦面、小饭汤喂大了泾川孩子,又在琐碎平凡的日子里,用想象力和爱心完成了对孩子们“万物皆美”的人生启蒙。
也许老手艺会随着这一代人渐渐消失,但是那些在平淡中发现美的本领,把平凡日子过出花儿来的生活劲头,永远是她们留给泾川孩子的智慧与财富。
---转载请注明《泾川快讯网ZDKX》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