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眼睑缺损 > 疾病影响 > 拿走不谢特效穴大全集收藏保存
拿走不谢特效穴大全集收藏保存
1、救命穴——人中2、万能穴——合谷3、长寿穴——足三里4、消气穴——太冲5、强胃穴——足三里6、腰痛穴——飞扬7、疏筋穴——阳陵泉、涌泉8、健脾穴、肚胀穴——公孙9、补肾穴——太溪10、止痛、冠心血管穴——膻中11、补血穴——血海12、止咳穴——极泉、尺泽13、皮肤病穴——曲池14、消炎穴——商丘15、耳鸣穴——少海16、颈椎病穴——天窗17、膝痛穴——内关18、头晕、呕吐、肠炎穴——梁丘19、打嗝不止、呕吐穴——涌泉、内关20、鼻炎穴——丰隆、手三里
21、护膝穴——曲泉22、手脚麻木穴——复溜、环跳23、糖尿穴——地机24、牙痛穴——合谷、肩井25、胆结石穴——中渎26、失眠、遗尿遗精穴——然谷、太冲27、恐惧病穴——太溪
28、治痘穴——太冲、曲池29、感冒鼻塞、嗓子痛、痔疮穴——孔最30、雀斑穴——丝竹空31、眼袋穴——承泣32、鱼尾纹穴——瞳子髎33、噩梦穴——厉兑34、肚子痛穴——下巨虚35、胃肠炎穴——天枢36、膀胱炎、前列腺炎、肾炎穴——水道37、嗓子失声穴——大钟38、黑眼圈穴、皮肤增白穴——四白39、减肥穴——带脉40、月经不调穴——水泉、带脉41、脑供血不足穴——解溪42、糖尿病穴——腕谷43、扭伤穴——大包44、厌食、脱发穴——太溪45、便秘穴——带脉46、过敏性鼻炎穴——迎香47、脑血管穴——瘛脉48、网球肘穴——少海、肘髎、尺泽49、手麻穴——支正50、坐骨神经穴、脊椎病——后溪51、腰椎盘突出穴——筋缩52、美容穴——天容53、急性咽喉肿痛穴——少商、关冲、涌泉54、慢性咽炎、咳嗽穴——天突、尺泽55、急性扁桃体炎穴——中渚56、咳喘穴——中府57、夜间咳嗽穴——鱼际58、补气穴——经渠、气海
59、感冒、白内障穴——肩髃60、明目穴——中渚61、乳腺炎穴——天池62、白发穴——浮白63、胆囊炎穴——日月、肝俞64、晕车穴——关冲65、疲劳穴——液门66、急性胃痛、急性肠炎穴——曲泽67、高血脂穴——环跳68、腰酸穴——风市69、化痰穴——丰隆70、慢性肝炎穴——三阴交71、抽筋、扭筋穴——阳陵泉72、消化不良穴——率谷穴73、荨麻疹穴——太冲、风池74、鼻出血穴——内庭75、痛经穴——蠡沟、带脉76、口腔溃疡穴——间行77、瘙痒、调节血液穴——血海78、腰背痛穴——委中79、肌肉萎缩穴——大都80、心脏供血不足穴——神道81、痛风穴——复溜、筑宾82、外脚踝关节穴——丘墟、外关、解溪83、性功能穴——会阴、地神84、老花眼穴——光明85、心脏补血穴、抑郁穴——极泉、86、冠心病穴——云门87、肾结石穴——筑宾88、落枕、偏头痛穴——外关89、电脑病穴——天窗90、甲亢穴——天柱91、中风穴——百会92、精神病穴——涌泉93、水肿穴——承浆94、口眼歪穴——颊车95、老人痴呆穴——老人穴96、静脉曲张穴——太渊97、黄褐斑穴——天容98、耳炎穴——前谷99、中暑穴——十宣、人中、心肌梗塞穴——极泉、膻中、半身不遂穴-----风市、足三里[B]、发热穴----膻中(大椎、肺俞)、瘫痪穴----环跳、阳陵泉、委中
壹病壹個穴 陳宇
1、急性咽炎
治療方法:耳背靜脈放血,在耳背選取最明顯的靜脈,用指端搓揉以引氣,拇食指固定該處,用三棱針點刺,放出幾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極效,配少商商陽點刺出血效更佳。
2、急性結膜炎
治療方法:患側耳尖,用三棱針刺耳尖,擠出3—5滴血即可。若配合患側太陽穴點刺出血效更佳。
3、鼻出血
穴位:大敦和隱白穴。
方法:緊握住出血鼻孔對側的大腳趾,壹直握住不放,直至出血停止。
按:直立位拍腘窩治療流鼻血簡單方便有效。
4、頭痛
穴位:風池舒胃穴(奇穴,位於劍突和第七肋骨之間)。
方法:患者坐位,女性應松開乳罩,醫師站於患者右側,左手拇食指緊按脖頸兩側的風池穴,右手中指如勾狀按壓舒胃穴,好像要把患者從地上提起。壹般不超過15秒鐘患者就會感到頭痛減輕。
5、呃逆
穴位:攢竹穴。
治療方法:用雙手拇指的指甲按住攢竹穴(兩眼眉頭端處),同時深吸壹口氣,摒住呼吸,並彎下腰,直至憋不住氣為止。壹般不超過壹分鐘就能止住呃逆。
6、戒煙
穴位:(1)甜美穴(奇穴,位於列缺到陽溪連線中點)。(2)率谷。
治療方法:用1寸針。垂直進針3—5mm深,同時請患者深呼吸,行針將氣導入,使手腕甚至手臂有麻木感。患者可能會有倦意或快感,但口中會有金屬味或其他味道。留針30分鐘。每日針壹次,患者會有厭惡煙味感從而減少吸煙欲望,堅持壹周左右就成功了。
7、落枕
穴位:外關(手臂外側中線,腕橫紋上兩橫指處是穴)。
治療方法:用1.5寸針,患側取穴直刺1—1.2寸深。提插撚轉行針導氣,運針5分鐘,其間讓患者轉動頸部。然後出針。
按:該穴治療落枕極效,針入稍撚轉令轉動頸部馬上活動自如。
8、胃痛
穴位:足三裏穴(膝眼下四橫指,脛骨旁開壹立橫指處是穴)
治療方法:仰臥位,用1.5寸針直刺,加以撚轉刺激,留針半小時。對胃腸痙攣性疼痛,壹般針下痛止,若想加強效果可配內關穴。
9、網球肘
穴位:阿是穴(哪裏最痛,哪裏就是穴位)。
用針方法:先找出患處肌腱的阿是穴位置並做出標記。用1寸或1.5寸粗針。進針前要從兩側按緊肌腱,(固定)使之不能動,將針刺人,緩慢刺入肌肉,患者會感到放射狀痛,提插行針1分鐘,然後改變方向,再次提插撚轉行針,仿佛要進壹步破壞肌腱。向不同方向刺入2—3次,然後留針30分鐘。
按:隔日針刺壹次,每次均要查找局部壓痛點,壹般2—3次可治愈。
10、暈車暈機
穴位:神闕(肚臍)
治療方法:乘車前用傷濕止痛膏貼在神闕穴上,就是用膏藥封住肚臍,就這麽簡單,我小時候暈車就是靠這壹招,很有效!
除非有什麽大毛病,壹般來說,有壹種病就有壹個對應的解決辦法。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從書中我看到,平時按摩頭頂的百會,揉肚臍,捏脊,揉腳心,就會百病不侵,身強體壯。
從我的具體實踐看,按摩這些穴位經常伴有排氣,也就是放屁的情況,應該說是好事兒.居室需要經常打掃,人體也需要經常打掃,保養.不能只使用,不養護.
耳穴的腦幹穴,治療頭痛有點到即止的效果。
太溪穴對鼻子出血有特效。
行間可治高血壓。
捏耳朵的痛點治各種炎癥。
百會穴治療感冒。
按肚臍治便秘。
揉腳心治失眠。
、穴名:下都(經外奇穴、八邪穴之壹)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縫尖上五分處。
主治:發燒。
手法:連續不斷掐按1—2分鐘。
2、穴名:少海(手少陰心經,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心動過速。
手法:揉按1-2分鐘。(60-70/分)
3、穴名:通裏(手少陰心經、絡穴)
取穴方法:神門穴上壹寸。
主治:心動過緩。
手法:按揉1—3分鐘,-次。
4、穴名:大陵(手厥陰心包經、原穴)
取穴方法:腕關節掌側第壹橫紋正中,兩筋之間,
主治:失眠癥。
手法:點按1—2分鐘,直按斜上頂。
5、穴名:神門(手少陰心經、原穴)
取穴方法:掌側腕橫紋尺側上方凹陷處。
主治:多汗癥。
手法:直按斜頂向內關1—2分鐘。
6、穴名:湧泉(足少陰腎經、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壹交界處,屈足卷趾時呈凹陷處。
主治:足心熱。
手法:揉按36次。
7、穴名:盲俞(沖脈、足少陰之會穴)
取穴方法:肚臍旁開五分。
主治:頭痛。
手法:拇、中指按後,斜向上頂,左治右,右治左。
8、穴名:列缺(手太陰肺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
取穴方法:兩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處。
主治:頭頂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頂。
9、穴名:懸鐘(足少陽膽經、八會穴之髓會)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後緣。
主治:偏頭痛。
手法:按揉3—6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10、穴名:定喘(華佗夾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開五分處。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頂1-2分鐘。
11、穴名:止瀉(任脈上,關元、石門中間)
取穴方法:臍下二寸半取之。
主治:腹瀉。
手法:直按稍斜上頂。
12、穴名:降壓點(足厥陰肝經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與太沖之間,
主治:高血壓。
手法:震顫點按1-2分鐘。
13、穴名:足三裏(足陽明胃經;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橫指。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癥,止胃痛。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鐘。胃痛時,用雙拇指按揉患者雙腿足三裏穴(位於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壹橫指處),待有酸麻脹感後3壹5分鐘,胃痛可明顯減輕。
14、穴名:大骨空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節指骨與遠節指骨連接橫紋橈側面中點赤白交界處。
主治:白內障。
手法:用力點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名:神庭(督脈)
取穴方法: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腦疲倦,(醒腦)
手法:中指點按刺激。
16、穴名:血海(足太陰脾經)取穴方法:髕骨內上緣二寸。
主治:眼皮浮腫。
手法:拇指強力度按壓。
17、穴名:肩痛穴(足陽明胃經上,)
取穴方法:足三裏下約三寸左右,脛骨邊緣。
主治:肩周炎。
手法:強力度按壓1-2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18、穴名:扭傷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陽明大腸經)與陽池(手少陽三焦經)聯線的上1/4與下3/4交點處。
主治:急性腰扭傷。
手法:強力度,同時按壓兩臂的扭傷穴。
19、穴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轉子與尾骨尖聯線中點下壹寸處。
主治:坐骨神經痛。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頂。
20、穴名:足跟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與勞宮穴聯線上找痛點。
主治:足跟痛。
手法:按揉1-2分鐘。
21、穴名:承漿(任脈,)
取穴方法:唇溝之中央凹陷處。
主治:小兒厭食癥。
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鐘。
22、穴名:遺尿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節橫紋中點。
主治:小兒遺尿(腎虛)
手法:輕按揉1-3分鐘。
23、穴名:天柱(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方法:頸部大筋外緣之後發際五分凹陷處,啞門旁開1.5寸。
主治:喉頭腫痛。
手法:輕揉按2-4分鐘。
24、穴名:太沖(足厥陰肝經,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壹、二趾縫間上壹寸五分處。
主治:鼻出血。
手法:垂直用力點按。
25、穴名:上迎香(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內眥下五分處。
主治:鼻竇炎。
手法:按揉1-2分鐘。
26、穴名:少澤(手太陽小腸經,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側,距指甲0.1寸。
主治:急性結膜炎。
手法:拇指重掐法。
27、穴名:大抒(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方法:第壹胸椎棘突下旁開壹寸五分處。
主治:麥粒腫。
手法:直按斜向頸椎用力頂按。
28、穴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陽膀胱經)至2、3趾骨聯合處聯線中點。
主治:冠心痛,止痛。
手法:指端或用圓珠筆芯按壓5分鐘。
29、穴名:元駿穴()
取穴方法:位於左手手掌心中指指關節下。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
手法:壹指禪推法點揉。
30、穴名:關元(任脈,小腸募穴)
取穴方法:臍下四橫指,中線。
主治:失眠。
手法:半臥後揉-下,45℃水泡足,按揉湧泉穴下。
31、穴名:四白(足陽明胃經)取穴方法: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便秘。
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下;排便時按雙側四白加長強穴(長強尾骨端凹陷處)。
32、穴名:安眠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風(手少陽三焦經)與風池穴(足少陽膽經)邊線中點。
主治:失眠、偏頭痛。
手法:中度點按。
33、穴名:牽正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治:面神經麻痹、口腔潰瘍。
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潰瘍加小腸反射區)。
34、穴名:失眠穴(經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點。
主治:失眠、足跟痛。
手法:重度力點按。
推荐相关书籍: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扫描保存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