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眼睑缺损 > 症状治疗 > 针疗治眼睑皮肤松弛证眼袋
针疗治眼睑皮肤松弛证眼袋
眼袋是指眼睑皮肤松弛,或眼轮匝肌过于肥厚,以及眶隔内脂肪球堆集,致使眼睑下垂,局部隆起如袋状。眼袋多发在下眼睑,常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均可发生。少数人是由于先天性的家族因素而存在,与遗传有关。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体内脏腑经络的功能正常与否,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因此,眼科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体系是建立在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中医内科、外科等临床学科密切相关。目前常用的眼袋整复方法为美容外科手术,将眶隔下的脂肪组织及过多的下睑皮肤作部分切除,但易造成睑下区凹陷畸形及睑外翻。祛除下眼袋,可有效改善外观,恢复眼部周围的皮肤弹性,让眼睛神采再现,使人更觉年轻。近年来采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的效果。中医的眼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眼科学在每一个时期的成长和进步也是对中医学术与技术的丰富和发展。
[病因病机]因脾肾虚衰,气血两亏,气血不能上行于面而发病;或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阻于脉络而为本病。命门乃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元气之所系。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则脏腑、经络阳气不足。脾阳不足,约束失养,睑肌无力,则胞睑垂缓难睁。是故命门火衰,导致脾阳不足,可引起上胞下垂。
[诊断要点]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眼睑皮肤松弛下垂,局部隆起如袋状,多发在下眼睑。本病先天性者,属命门火衰,导致心脾阳虚。心神无力支使于目之开合,脾阳虚无力主肌肉,故双眼上胞下垂,不能抬举。另有后天性者,多由脾阳虚中气不足,或风痰乘虚阻络,以致肌肉失养而抬举无力。此外,由外伤、肿瘤等亦可引起,未纳入本文讨论。
[治疗方法]电针疗法取穴:眼袋局部、太阳、四白透眼内,外眦。
操作:将电针仪的两个接触电极板分别放于眼袋局部(避免两个电极板接触),打开电源,选择低频3~50次/秒,疏密波或连续波,以眼袋局部肌肉明显收缩跳动,且病人能够耐受为度。每次刺激20~30分钟,每日1次,见效后改为隔日1次。
电热针疗法取穴,眼袋局部
操作:局部消毒后,用0.5%~1%的盐酸普鲁卡因作皮下麻醉,切一小口以确定眼袋脂肪球的位置,然后在脂肪组织上插入电热针,通电后针身变热而使脂肪蒸发,留针20~30分钟。由于脂肪组织含水量为90%,蒸发后眼袋就会消失,且电热过程能强化韧带,眼袋消失后一般不再复发。
穴位贴敷疗法取穴:承泣、四白、眼袋局部。
(1)将紫荆皮、白芷、大黄、姜黄、南星、大柏皮、赤小豆、寒水石各等分。共研细末,用生地黄汁调成膏。外敷穴位。可祛瘀通络、除湿消肿。每晚贴上,次日晨起去掉,20次为1疗程。
(2)将黑豆研细末,以生地黄汁或者茶水调成糊,外敷眼袋局部,再用艾条悬灸10~20分钟,以局部红晕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预防与调理,自行用手按摩眼袋,每次5~10分钟,手法可稍强,以局部发热为宜,每日数次。久治不愈者,可行手术整复
验案举例一、李某,女,49岁,教师。双下眼睑眼袋10余年。检查:双下睑皮肤松弛,眼轮匝肌肌力下降。予针刺承泣透目内眦,太阳加电针,翌日改承泣透目外眦,太阳加电针,每次10~20分钟,以下眼轮匝肌微微抽动为宜,共治疗30次,眼袋基本消失,眼轮匝肌肌力增强等。
验案举例二、张某,男,55岁,干部。自觉双眼肿胀2年,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均正常。检查:双下睑眼袋,伴面色苍白而浮,乏力气短,失眠,苔薄质淡,脉沉细。予电针法治疗,将电针的两个电板极置于同一眼袋区内,通电20分钟,以局部肌肉抽动能耐受为度,隔日1次,嘱其晚上自行在眼袋区穴位敷贴药物[药物见穴位贴敷疗法],共治28次,自觉肿胀消失,检查眼袋亦消失等。
结语:能够控制眼袋生长和延缓皱纹出现。首先怎样才能控制皱纹的过早出现呢?保持乐观情绪,不多愁善感。纠正过分强烈的面部表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适量运动和充分的睡眠。眼与膀胱的关系肾与膀胱脏腑相合,互为表里。在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中,膀胱主要有贮藏津液,化气行水、排泄尿液的功能。膀胱的气化作用主要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主津液,上润目珠《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灵枢·五癃津液别篇》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如津液在目化为泪,则为目外润泽之水;化为神水,则为眼内充养之液。总之,眼内外水液的分布和调节,与肾主水的功能有密切关系。此外,膀胱属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易遭外邪侵袭,亦常引起眼病,故不可不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皮肤病针灸疗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皮肤病针灸疗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