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眼睑缺损 > 症状治疗 > 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术式选择与应用
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术式选择与应用
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术式选择与应用
唐建兵,李勤,程飚,柳大烈,杨华,陈葵
上睑下垂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手术矫正的方法有很多,其基本术式有提上睑肌缩短和额肌瓣悬吊两种。
手术方法
术前提上睑肌肌力测定及临床鉴别诊断
紧压眉弓以抑制额肌,上下注视时,测量提上睑肌力量:肌力≤3mm为很差,4~7mm为中等,≥8mm为良好。平视前方时,如上睑缘位于瞳孔上缘,为轻度下垂;如上睑缘遮盖瞳孔上1/3,为中度下垂;如上睑缘落至瞳孔中央水平线上,为重度下垂。通过上述方法综合判断,本组中,22眼为中度上睑下垂,14眼为重度上睑下垂。所有患者排除重症肌无力、下颌-瞬目综合征、神经源性上睑下垂等。
提上睑肌缩短法
按重睑切口线切开,去除少许眼轮匝肌,暴露睑板前缘及上缘,分离提上睑肌的表面和深面,达节制韧带水平并予以剪断,剪开提上睑肌内外侧,使提上睑肌呈游离状态。根据下垂量预计提上睑肌需要缩短的长度,在预定切除提上睑肌的位置预置3根褥式缝线,打活结缝合于睑板上缘以加强上睑提肌的力量。术中观察、调整上睑缘,使其位于角膜缘,弧度满意后打结固定,切除多余提上睑肌及腱膜,缝合重睑切口。
额肌瓣悬吊法
按重睑切口线切开皮肤、皮下肌层,在皮下与肌肉(眼轮匝肌及额肌)之间分离,达眉上2.0~2.5cm,宽2.0~2.5cm,在相当于额肌与眼轮匝肌交界处横行剪开筋膜,宽约2.0cm,并沿额肌深面向上分离,达眉上2.0~2.5cm,双侧向上纵行剪开形成额肌瓣。在眶隔和眼轮匝肌之间潜行分离,形成隧道,将额肌瓣经此隧道向下牵拉,并将其分内、中、外3个点与睑板前上缘缝合固定打活结,调整使上睑缘位于角膜上缘1mm,观察上睑缘弧度满意后即可结扎缝线,去除多余额肌组织,缝合重睑切口。
图1上睑下垂患者(左眼中度、右眼重度)手术前后对比
a.术前
b.额肌瓣悬吊术修复右眼
c.提上睑肌缩短术修复左眼
d.术后即刻
讨论
上睑下垂矫正术从原理上分为两大类,即利用额肌力量的手术和提上睑肌缩短术。利用额肌力量悬吊的手术种类很多,操作简便。但其引起的上睑运动是直线上升的,与眼睑生理的弧形的向后上方运动不相符合。术后因有额肌参与使眼睑增厚臃肿,影响外观。提上睑肌缩短术后上睑的运动方向无改变,符合生理状态。有学者认为,提上睑肌术式可以适用于大多数上睑下垂患者,并根据下垂程度分别采用折叠、缩短及反折悬吊矫正。提上睑肌肌力不足是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直接原因,上提眼睑的过程实际上是提上睑肌和Müller肌的共同作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操作中,应根据肌肉的厚薄及术中睑缘的位置来决定实际缩短量,缩短的肌肉其内侧略窄、外侧略宽才能保证良好的弧度。额肌瓣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时,悬吊高度是平视时上睑缘位于上方角膜缘上。在实际操作时,还要根据额肌发育及肌力的强弱加以调整。缝合额肌瓣时可先试缝中间1针,观察上睑悬吊高度。对于单侧上睑下垂者,术中须稍微矫枉过正,使患侧比健侧高2mm;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术前可在鼻梁上作一标志,定出睑缘高度。
额肌瓣下移,使上睑组织增多而致术后上睑臃肿,尤其是单侧患者,术后两眼反差更加明显。尽管上睑下垂矫正效果很好,但臃肿的上睑仍未能达到最佳的美容效果。防止术后上睑臃肿,笔者的经验是:①清除睑板上脂肪垫及过多的睑板上组织;②切除适量的眶脂肪;③剪除多余的肌瓣组织;④切除松弛多余的上睑皮肤。另外,因为额肌悬吊提睑为上下运动,术后的重睑皱褶随着上睑消肿、切口瘢痕软化而会牵拉变宽。为使术后双侧重睑线对称美观,设计重睑切口要比正常重睑低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