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眼睑缺损 > 症状治疗 > 藏文科普解密撒哈拉之眼之谜
藏文科普解密撒哈拉之眼之谜
白癜风症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9/5885336.html
撒哈拉之眼位于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的毛里塔尼亚境内。这是一个出现在沙漠地面上的巨大同心圆,它的海拔高度约为米,直径约50千米。过去,这里荒无人烟,即使有人误入其中,也会因不识其真面目而错过。
只有身在太空中的宇航员,或者天上的人造卫星才能一览它的全貌。从卫星拍摄的照片来看,撒哈拉之眼一共分为3层,最中心的一圈,就像一只眼珠,它的一侧边缘稍有缺口,但并不妨碍它的美。“眼珠”的外围有一个更大一些的圆圈,它把中心的圆圈紧紧包围起来,无可争议地成了“眼瞳”。最外一层大圈便是“眼睑”了,更令人称绝的是,这个大圈的外沿还有丝丝缕缕的环状物,仿佛是这只眼睛的眼睫毛。
撒哈拉之眼的中心十分平坦,四周则是一些浅山丘,再远处,便是漫漫黄沙了。站在“眼睛”边上观察,撒哈拉之眼犹如山岩雕琢而成的大木盆,又像一只巨大的碟子。人行走在边上,宛如一只在巨大的蓝色圆盘上行走的小蚂蚁。
这种奇特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撒哈拉之眼的内部十分平坦,四周则是一些浅山丘自从撒哈拉之眼被宇航员发现后,前往这里考察的人便络绎不绝,科学家们都试图揭开这个神秘地貌的成因。
最初,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由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因为在撒哈拉大沙漠里,有人曾经发现过一个宽处达45米,最深处距离地面16米的巨大陨石坑。据估测,撞击地球的陨石重~千克,坠落的速度超过了3.5千米/秒。撒哈拉之眼虽然深度较浅,但在地面上的痕迹十分明显,科学家分析,直径达50千米的“圆圈”,只有天外来客——陨石才能做到。这块陨石在撞击地球时,表面积最大的一侧先接触地面,因此形成的坑直径很大,但坑却并不深。
不过,科学家们在进一步考察之后发现,陨石坑的说法并不成立,因为“圆圈”的中心地势太平坦了,而且地面上并没有高温和撞击过的地质证据。
那么,撒哈拉之眼会不会是因火山喷发形成的呢?火山喷发时,由于大量岩溶物质被喷出,往往会在喷发中心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火山口。世界最大的火山口位于日本的阿苏山,它南北长24千米,东西宽18千米,面积达平方千米,形成于距今3.3万年前的一次火山大喷发。有人推测,撒哈拉之眼可能与阿苏山火山口类似,是由于一次剧烈的火山喷发形成的。
可是,科学家们在分析火山成因时发现这个推测站不住脚。因为地球上的火山,一般都出现在地壳(包括洋壳)开裂处和板块俯冲地带,而撒哈拉之眼所处的地方,属于沙漠的一部分,这里既不是地壳开裂处,也非板块俯冲地带,因而不具备火山喷发的条件。科学家们还发现,这里既没有火山喷发的痕迹,当地的岩石也不是火山岩,更主要的是,这里没有火成岩堆积的圆顶。
地质学家通过大量勘探后,认为这是地形抬升与侵蚀作用同时进行形成的结果。原来,在撒哈拉的漫漫黄沙之下,是坚硬的岩石层。数十万年前,由于地质运动,沙漠下的岩石受到抬升,从沙土中脱颖而出。岩石层露出地面后,在风吹、日晒、雨淋的侵蚀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凹地。由于岩石层的结构不尽一致,有的岩石十分坚硬,有的相对较松软,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坚硬的岩石侵蚀程度较低,特别是一些硬度较高、不易受侵蚀的古生代石英岩基本保持了原貌,巧合的是,这些石英岩恰好组成了3个同心圆,于是这个奇异的地貌便出现了。
撒哈拉之眼的三维地震模式
《知识就是力量(汉藏文)》简介:本刊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藏族群众科学素质服务,特别是向广大藏族青少年播种科学种子,启迪科学智慧,点燃科学梦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