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眼睑缺损 > 治疗医院 > 口腔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之口腔颌面颈部

口腔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之口腔颌面颈部



10月14日

第7章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3单元口腔颌面颈部解剖(上)

本单元内容众多,而且有一定难度,出题量多。本单元重点内容要把握上颌骨的一体四突,几个特殊结构及3个支柱;掌握下颌骨的重要结构及薄弱部位;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特点,与损伤特点的关系;肌肉重点掌握翼内肌和翼外肌起始点;血管要掌握颈外动脉的分支,熟悉颈部静脉的回流;神经关于三叉、面、舌及舌下都要求掌握分支及损伤影响;局部解剖主要还是熟悉腭大孔的体表标志及舌部的淋巴回流特点。了解①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的解剖结构特点;②颈部分区、下颌下区手术的切口选择及气管切开时应注意的问题。

考点串讲

一、骨

(一)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1.外形一体四突。

(1)上颌体:前面(脸面)在眶下缘下0.5cm有眶下孔,眶下孔下方骨面有尖牙窝。后面上颌结节为翼内肌浅头附着。上面有眶下沟,向前、内、下通眶下管。内面有上颌窦裂孔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共同构成翼腭管,管内有腭降动脉及腭神经通过。

(2)四突()

①额突:上、前、后分别与额骨、鼻骨和泪骨相接,参与泪沟形成。

②颧突:外上与颧骨相接,向下至上颌第一磨牙处形成颧牙槽嵴。

③腭突:在上颌中切牙腭侧、腭中缝与两侧尖牙连线交点上有切牙孔,下有鼻腭神经。

④牙槽突:上颌骨包绕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上颌骨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构成腭大孔,有腭前神经通过,腭大孔表面标志为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龈缘至腭中缝连线中外1/3交点上。

2.结构特点

(1)牙槽窝:周壁称固有牙槽骨,包被于牙周膜外围,X线呈现一白色线状影像。

(2)上颌窦:底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到上颌第三磨牙根尖,上颌第一磨牙距离上颌窦底壁最近,上述牙的牙源性感染可累及上颌窦,拔出残根时要注意防止牙根穿透上颌窦。

(3)支柱:上颌骨与咀嚼功能关系密切,在承受咀嚼压力显著的部位,骨质增厚,以利于将咀嚼压力传导至颅底,由此形成三对支柱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上达颅底。

①尖牙支柱:或称鼻额支柱,主要传导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该支柱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上行经眶内缘至额骨。

②颧突支柱:主要传导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该支柱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分为两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向外后经颧弓而达颅底。

③翼突支柱:主要传导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该支柱由蝶骨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相互连接而构成,将咀嚼压力传至颅底。

此外,在上述支柱间还有横行的连接支架,诸如眶上弓、眶下弓及鼻骨弓等,与拱门结构的原理颇相近似,故使上颌骨及其颌骨比较坚固且富于支持力。因此,一般轻微的创伤,力量常在上述诸骨结合处或腔窦弥散消失;但在暴力作用下,常可造成上颌骨及其颌骨的同时破损,甚至波及颅脑。上颌骨骨折时,骨折线亦多与上述上颌骨的解剖结构和紧邻有关。上颌骨主要为表情肌附着,肌束薄弱,因而骨折片移位的程度与肌收缩牵拉无明显关系。

(二)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1.外形

(1)下颌体:外面中线处见正中联合,在其两旁近下颌缘处有颏结节,由颏结节经颏孔向后延伸至下颌支前缘有外斜线,有降下唇肌及降口角肌附着,外斜线下有颈阔肌附着。外斜线上方,下颌第二前磨牙或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有颏孔,内有颏神经血管通过。内面上颏棘为颏舌肌附着点,下颏棘为颏舌骨肌附着,内斜线有下颌舌骨肌附着,内斜线下方有二腹肌窝,为二腹肌前腹起点。下颌下缘常作为下颌下区手术切口标志。

(2)下颌支

①喙突:或称肌突,呈扁三角形,有颞肌和咬肌附丽。颧骨骨折时,骨折片可压迫喙突,影响下颌运动。

②髁突:或称关节突,分髁、颈二部。髁突上有关节面,与颞下颌关节盘相邻。关节面上有一横嵴将其分为前斜面与后斜面。髁突的长轴斜向内后,与下颌体的长轴相垂直,有利于在活体理解髁突长轴的方向。髁突下部缩小为髁突颈,颈下部前方有小凹陷,称关节翼肌窝,为翼外肌下头之附着处。喙突与髁突之间,借“U”字形的下颌切迹(或乙状切迹)分隔。切迹内有咬肌血管、神经通过。髁突是下颌骨的主要生长中心之一,如该处在发育完成前遭受损伤或破坏,将影响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导致面颌部畸形。

③内面:其中央稍偏后上方处有下颌孔,该孔呈漏斗形,其口朝向后上方。男性下颌孔约相当于下颌磨牙的平面,女性及儿童者位置较低。下颌孔的周围关系较复杂:

在下颌孔前方有锐薄的小骨片,名下颌小舌,为蝶下颌韧带附着处。

在下颌孔之后上方有下颌神经沟,下牙槽神经、血管通过此沟进入下颌孔。下颌神经沟约相当于下颌磨牙平面上方约1cm。下牙槽神经口内法阻滞麻醉时,为了使针尖避开下颌小舌的阻挡,接近下牙槽神经,注射针尖应在下颌孔上方约lcm处,注入麻药以麻醉该神经。

在下颌孔的前上方,有由喙突往下后及髁突往前下汇合成的骨嵴称下颌隆凸,此处由前往后有颊神经、舌神经及下牙槽神经越过,故在下颌隆突处注射麻醉药,可以同时麻醉上述三神经。

下颌孔的下方有一向下前之沟,称下颌舌骨沟,该沟沿下颌舌骨线之下方向前伸延,沟内有下颌舌骨肌神经、血管经过。

下颌孔向前下通入下颌管。

下颌小舌的后下方,骨面粗糙,称为翼肌粗隆,为翼内肌附着处。

④外面:外面上中部有突起或骨嵴,称下颌支外侧隆突。该突相应位于下颌支内侧面的下颌孔前或后5mm,下颌孔上缘上方1.0~16mm处。行下颌支手术(如下颌前突矫正术),可以下颌支外侧隆突为标志,保护下牙槽血管神经。外面下部粗糙称咬肌粗隆,为咬肌附着处。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下缘相接处称下颌角,有茎突下颌韧带附着。

2.内部主要结构

(1)下颌管:距下颌骨内板比外板近,距下颌支前缘比后缘近,距下颌体下缘比牙槽嵴近。

(2)牙力轨道和肌力轨道。

3.薄弱部位下颌骨为颌面诸骨中体积最大、面积最广、位置也最为突出者,在结构上也存在着下列薄弱部位较易发生骨折:

(1)正中联合:该处位置最为突出,也是胚胎发育时两侧下颌突的连接处。

(2)颊孔区:此处有颏孔,又有下颌前磨牙的牙槽窝位于其间。

(3)下颌角:位于下颌体与下颌支的转折处,骨质较薄。

(4)髁突颈:部该部较细小,其上下均较粗大,无论直接或间接暴力的打击,均可发生骨折。

当然,上述结构特点并非下颌骨骨折的唯一因素,骨折的部位尚需受外力的方向、程度和性质等综合因素来决定。

(三)腭骨

一对L形骨板,位于鼻腔后部,上颌骨与蝶骨翼突之间,参与鼻腔底和侧壁、腭、翼腭窝、翼突窝等的构成,分为水平与垂直两部分以及3个突起。水平部构成鼻腔底的后部、硬腭的后1/4,其外侧缘与上颌骨牙槽突共同构成腭大孔;两侧水平部的内缘在中线处相连,形成鼻嵴后部。垂直部构成鼻腔的后外侧壁,其外侧面有翼腭沟与上颌体内面和蝶骨翼突前面的沟,共同形成翼腭管。垂直部上缘有蝶突和眶突,两突间的凹陷为蝶腭切迹,蝶腭切迹与蝶骨体的下面合成蝶腭孔,翼腭窝经此孔通向鼻腔。在水平部与垂直部的连接处有锥突,锥突后面的中部构成翼突窝底。

(四)蝶骨

蝶骨包括中央的体部、1对小翼和大翼以及蝶骨体和大翼交界处向下伸出的2个翼突。蝶骨前接额骨和筛骨,后接颞骨和枕骨,下接犁骨和腭骨。

1.蝶骨体居蝶骨中部,以中隔将蝶骨体分为左右两个气窦,为蝶窦。

2.小翼上面平滑与大脑额叶相邻,下面为眶顶的后部和眶上裂的上界。

3.大翼有四个面,为大脑面、颞面、眶面、颞下面。

4.翼突为一对蝶骨体与大翼连接处伸向下方的突起,由外板和内板构成。

(五)颞骨

位于蝶骨、顶骨与枕骨之间,分为颞鳞、乳突、岩部和鼓板四部分。

(六)舌骨

呈“U”形,位于甲状软骨上方,下颌骨后下方,为颈部的重要骨性标志。舌骨分为舌骨体、大角和小角。

二、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上由颞骨关节窝及关节结节(两者合称颞骨关节面),下由下颌骨髁突,以及居于两者间的关节盘,外包以关节囊和囊内外韧带所构成。

(一)组成及结构特点

1.下颌骨髁突 头椭圆,内外径长,前后径短。侧面观:有一横嵴将髁突顶分为前斜面和后斜面,前斜面小,是负重的功能面;颈部细,有关节翼肌窝,为翼外肌附着点。

2.颞骨关节面 包括关节窝和关节结节。关节结节侧面观分前斜面和后斜面,后斜面为功能面。

3.关节盘 位于关节窝与髁突之间,内外径长于前后径,分前带、中间带、后带、双板区()。

(1)前带:厚约2mm,主要由前后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所构成。纤维间有毛细血管、小动脉和神经。

(2)前伸部:位于前带前方,由上、下二部构成。上部附于关节结节前斜面之前缘,称为颞前附着;下部附着于髁突前斜面的前缘,称为下颌前附着。上下二附着还与翼外肌上头肌脏及关节囊相连。也有将上下二附着、翼外肌上头肌脏及关节囊融合在一起,合称为前伸部。

(3)中间带:中间带为关节盘之最薄处,厚约1mm,位于关节结节后斜面与髁突前斜面之间。主要为前后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所构成,但无血管及神经成分,有软骨基质及成纵行排列的软骨细胞,但无软骨细胞囊,属软骨样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纤维性结缔组织向纤维软骨的过渡形式明显增加。正常关节盘中心区无血管分布,有关节症状者,关节盘中心发生钙化,血管分布也增加。中间带为关节的负重区,亦是关节盘穿孔的好发部位。

(4)后带:为关节盘的最厚处,厚约3mm,介于关节窝顶与髁突横嵴之间。后带组织结构仍以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构成其主体,但纤维方向不定,无血管及神经成分。

(5)双板区:位于后带后方,分为上下两板,上板由胶原纤维和粗大的弹性纤维构成,附着于鼓鳞裂和岩鳞裂,称为颞后附着;下板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附着于髁突后斜面的下缘,称为下颌后附着。

当闭口运动时,上板的粗大弹性纤维协助关节盘复位并维持关节盘的平衡。上、下两板间含有疏松结缔组织,其内含有丰富静脉丛和神经。该处的神经受刺激,可产生关节疼痛,也是关节盘穿孔的好发部位。

4.关节囊和关节间隙 关节囊呈袖套状,上前方附着于关节结节前斜面的前缘,上后方附着于鼓鳞裂及岩鳞裂,内外侧附着于关节窝的边缘。关节囊连于关节盘的周缘后,向下附着于髁突颈部。

关节囊外层为纤维层,内层由滑膜层构成。正常滑膜光滑柔软,呈淡红色,透过表层,毛细血管清晰可见。滑膜呈皱褶突向关节腔,富于伸展性,以适应关节盘的运动改变。关节囊前内侧壁较薄,后壁较厚,外侧壁最厚。

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腔,两腔均为潜在性腔隙。上腔位于关节囊、关节盘和颞骨关节面之间,大而松弛,有利关节盘及髁突进行滑动,称为滑动关节,或称盘-髁关节;下腔位于关节囊、关节盘和髁突之间,小而紧缩,髁突只能在下腔作转动运动,称为铰链关节,或称盘颌关节。

关节囊的滑膜层分泌滑液,滑液正常为淡黄色、清亮、且具有黏滞性的液体。主要由透明质酸、蛋白质、电解质等组成。pH为7.4,比重约1.。滑液有润滑和营养纤维软骨关节面和关节盘的作用。多次注射硬化剂于关节腔内,可破坏滑膜,影响滑液分泌,以致引起软骨退行性变。

关节囊后壁与鼓板之间,含有腮腺及结缔组织,故髁突还可后退。

5.关节韧带 颞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关于上述三对韧带的作用:颞下顿韧带可防止髁突向外侧脱位,微开口时能悬吊下颌,大开口时反而松弛,此时下颌主要由蝶下颌韧带所悬吊。下颌极度前伸时,茎突下颌韧带紧张,并固定下颌角,以防止下颌过度向前移位。

(二)血液供应及精神支配

1.血液供应 颞下颌关节的血液除主要来自颞浅动脉及上颌动脉的关节支外,凡邻近关节约2cm范围内的知名动脉,均有分支布于关节,它们是颞浅动脉的分支颞中动脉和面横动脉、上颌动脉的分支颞深后动脉和鼓室前动脉等。

2.精神支配 主要有三条神经分布,耳颞神经的分支分布于关节囊的后内侧壁和外侧壁的大部分;颞深神经的分支分布于关节囊前壁及外侧壁的一部分。咬肌神经的分支布于关节囊前壁其余部分及内侧壁的一小部分。

(三)颞下颌关节的运动

1.开闭运动 小开时下颌下降2cm,髁突仅转动,运动轴心在髁突,活动发生在下腔,关节盘基本不动。大开口时下颌下降2cm以上,有转动有滑动,转动轴心仍在髁突,滑动轴心在下颌孔附近。最大开仅做转动。闭运动循开颌运动轨迹做相反方向运动。

2.前后运动 前伸运动时髁突和关节盘沿关节结节后斜面向下方滑动,活动发生在关节上腔。后退运动循前伸运动相反轨迹运动。

3.侧方运动 非工作侧髁突滑动,工作侧基本转动。颞下颌关节由左右两侧4个关节,即两个铰链关节和2个滑动关节组成,与、咬合协同作用。

三、口腔颌面部肌

(一)表情肌

分布按其部位可分为口、鼻、眶、耳、颅顶肌五肌群。

1.口周肌群分为口周肌上组、口周肌下组、口轮匝肌和颊肌。

(1)口周肌上组:笑肌、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和提口角肌。

①笑肌:起自腮腺咬肌筋膜,止于口角和唇的皮肤,主要作用是牵拉口角向外上。

②颧大肌:起自颧骨颧颞缝前方,止于口角和上唇的皮肤,主要作用是牵拉口角向外上。

③颧小肌:起自颧骨外侧面的颧颌缝后,止于口角内侧和上唇外侧部的皮肤,主要作用是牵拉口角向外上。

④提上唇肌:起自上颌骨眶下缘和上颌骨颧突附近,止于上唇的皮肤,主要作用是牵拉上唇。

⑤提上唇鼻翼肌:起自上颌骨额突和眶下缘,内侧束止于鼻大翼软骨和皮肤,外侧束与提上唇肌共同参与构成口轮匝肌的构成,主要作用是牵拉鼻翼向上。

⑥提口角肌:起自上颌骨的尖牙窝,止于口角的皮肤,主要作用是牵拉口角向上。

(2)口周肌下组:包括降口角肌、降下唇肌和颏肌。

①降口角肌:起自下颌骨的外斜线,部分止于口角的皮肤,部分止于下唇、颊、口角外侧和上唇的皮肤,主要作用是下降口角。

②降下唇肌:起自下颌骨的外斜线,止于下唇和颏部的皮肤,主要作用是收缩时上提颏部皮肤,并前伸下唇。

③颏肌:起自下颌骨侧切牙及中切牙的牙槽突处的骨面,止于颏部皮肤,作用是收缩时上提颏部皮肤,并前伸下唇。

(3)口轮匝肌:浅层为唇的一侧至对侧的固有纤维,深层为口角处来自颊肌唇部的部分纤维,中层为口周肌上下组的肌纤维。主要作用是闭唇,并参与咀嚼和发音等。

(4)颊肌:起自上下颌骨磨牙牙槽突的外面和翼突下颌缝,止于口角、上下唇、颊部的皮肤,主要作用为牵拉口角向后,并使颊部更接近上下牙列,有助于咀嚼和吮吸。

2.鼻部肌包括鼻肌、降鼻中隔肌和鼻根肌。

(1)鼻肌:分为横部和翼部。横部起于鼻切迹外侧的上颌骨,与对侧同名肌共同止于鼻背的腱膜。翼部起于上颌骨,止于鼻大翼软骨的外侧面。横部收缩缩小鼻孔,翼部收缩开大鼻孔。

(2)降鼻中隔肌:起于上颌骨中切牙上方的切牙窝,止于鼻中隔软骨和鼻翼的后部,作用是深吸气时开大鼻孔。

(3)鼻根肌:起自鼻骨和外侧鼻软骨的上部,止于鼻根处眉间部的皮肤,可牵拉眉间部的皮肤向下。

3.眼周围肌包括眼轮匝肌和皱眉肌。

(1)眼轮匝肌:由眶部、睑部、泪囊部组成。主要作用是保护眼球,眶部牵拉眉及颊部皮肤,睑部使眼睑闭合,泪囊部使泪囊扩张。

(2)皱眉肌:起自额骨鼻部,止于眉部内侧半的皮肤,作用是向内下方牵引眉,使鼻根上方的额部产生纵行皱纹。

4.耳周围肌主要有耳前肌、耳上肌和耳后肌。分别牵拉耳廓向前上、向上、向后。

5.颅顶肌

(1)额肌:起自帽状腱膜,止于眉部皮肤。主要作用是皱额、提眉。

(2)枕肌:起自上顶线外侧2/3和颞骨乳突部,向前止于帽状腱膜。主要作用是牵拉帽状腱膜向后。

(3)帽状腱膜:是额肌、枕肌的腱膜。两侧逐渐变薄延续为颞浅筋膜,附于上颞线。

(二)舌、腭肌

1.舌肌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内肌为舌上纵肌、舌下纵肌、舌横肌及舌垂直肌。舌外肌主要起自下颌骨、舌骨、茎突及软腭而止于舌,分别为颏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及腭舌肌(表7-1)。

表7-1 舌内外肌的名称及作用

名 称

作 用

舌上纵肌、舌下纵肌

收缩时使舌缩短

舌横肌

收缩时使舌伸长

舌垂直肌

收缩时使舌变宽

颏舌肌

收缩时使舌伸向前下

舌骨舌肌

收缩时使舌拉向后下

茎突舌肌

收缩时拉舌向后上

腭舌肌

收缩时上提舌根

2.腭肌 共5对,为腭舌肌、腭咽肌、腭垂肌、腭帆张肌、腭帆提肌。

(1)腭舌肌:起自舌根外侧缘舌内的横肌纤维,止于腭腱膜。主要作用为下降腭帆,上提舌根和缩小咽门。

(2)腭咽肌:起自甲状软骨后缘咽侧壁及咽后壁,止于硬腭后缘及腭腱膜,主要作用是使腭咽弓向中线靠拢,缩小咽门,下降软腭,上提咽喉。

(3)腭垂肌:起自腭骨鼻后棘及腭腱膜,向下后止于腭垂黏膜下。主要作用是牵拉腭垂向上。

(4)腭帆张肌:起自翼内板的基部和咽鼓管软骨附近的骨面,止于腭腱膜和腭骨水平部横嵴之后的下方。主要作用是拉紧软腭,单侧收缩可牵拉软腭向一侧。若两侧同时收缩,则拉紧软腭。

(5)腭帆提肌:起自颞骨岩部下面、咽鼓管软骨和膜部。其作用是为上提软腭,并参与咽侧壁内向移动。

(三)咀嚼肌

1.咬肌分深浅两层,浅层较大,起自上颌骨颧突和颧弓下缘前2/3,止于咬肌粗隆和下颌支外侧面的下半部。深层起自颧弓深面,止于下颌支外侧面上部和喙突。提下颌骨向上,使下颌骨微前伸。

2.颞肌位于颞窝,呈扇形。起于颞窝内骨面和颞深筋膜的深面,肌束下行,聚成扁腱,经颧弓深面止于喙突及下颌支前缘直至第三磨牙远中。颞肌的纤维分为前、中、后三部分纤维。前部分纤维垂直向下,中部分纤维斜度逐渐增加,后部分纤维几乎水平向前,弯经关节结节之前。

颞肌为颞深筋膜所覆盖。颞深筋膜向上附着于上颞线,其下部分为浅、深两层。浅层下缘附着于颧弓的上缘及外面;深层下缘附着于颧弓的上缘及内面。两层之间夹有脂肪组织及神经、血管。

作用:上提下颌、闭口,也参与下颌的侧方运动。该肌后份纤维收缩有后退下颌的功能。

3.翼内肌咀嚼肌中最深的一块。位于下颌支内侧面呈四边形的厚肌,在形态与功能上与咬肌相似,但比咬肌力量弱。有浅、深两头。浅头起自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深头起自翼外板的内面和腭骨锥突。二头夹包翼外肌下头。其肌束行向下后外,止于下颌角内侧面的翼肌粗隆。在下颌角的后下缘,翼内肌与咬肌以肌腱相连。

作用:上提下颌,并辅助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

4.翼外肌位于颞下窝,大部分位于翼内肌的上方,略呈水平位,具有两个起头:上头较小,起于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及颞下嵴;下头较大,起于翼外板的外面,肌束行向后外。部分(主要是上头)止于颞下颌关节囊和关节盘的前缘;大部分肌束[包括全部下头和(或)部分上头]止于髁突颈前方的关节翼肌窝。

作用:翼外肌的功能主要是在开闭口过程中,稳定和协调盘-髁突复合体。由于翼外肌呈水平位,牵引髁突和关节盘向前,使下颌前伸,并有开口的作用。单侧翼外肌收缩,可使下颌偏向对侧。翼外肌在功能分类上属开肌。

阿虎医学









































山东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皮肤


转载请注明:http://www.mqkpm.com/zlyy/5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