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眼睑缺损 > 治疗医院 > 治疗骨不连的几种常见骨移植方法
治疗骨不连的几种常见骨移植方法
骨移植是我们临床上治疗骨不愈合的常见方法。但是,骨移植方法较多,临床医生对于选择何种骨移植方法来保证骨残端的成骨活力,仍然是需要谨慎考虑的地方。现就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几种骨移植术作一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自体骨移植
自体骨移植术特别是松质骨移植的适用范围广泛,在临床上也特别受到骨科医生的青睐,它主要是通过增强生物化学反应对骨质愈合产生强烈刺激,增强局部抵抗力、促进成骨、填充死腔并桥接骨缺损区域。同时它也是唯一具有抗感染能力,同时能够提供机械稳定性的移植物。即使在不利环境中,自体松质骨凭借其强大的成骨能力,仍能保证新生骨的快速形成。当然,对于大段骨骨缺损区域,就不见得为首选,毕竟关系到骨量需求的问题,可选择性的考虑骨诱导膜技术。
自体骨移植能够同时满足生物学和力学要求,具有三个特性:骨生成性,骨诱导性和骨传导性,均可促进骨折的愈合。
临床上,髂骨是自体骨移植选择较多也最为合适的供区,从前后侧髂棘均可获得大量移植骨,且该手术并发症少,同时不影响骨盆的机械性能。同时,腓骨、胫骨近端等也常采用。
2.骨皮质剥离术联合骨移植
有研究认为,骨皮质剥离术联合骨移植是刺激肥大型和萎缩型骨不连生长最有效的生物学方法,术后可形成一个肥大的桥接性骨痂。而骨皮质剥离术原理(如图示):髓内钉固定后的肥大型骨不连,从血运丰富的肥厚骨痂上凿下薄骨片,将松质骨植入薄骨片之间。单纯在硬化皮质骨缺损区域进行植骨,很难与皮质骨融合形成新的骨结构。而削切的皮质骨碎片与骨膜或周围软组织相连,再联合自体的松质骨植骨,这会在骨不连处形成真正的生物包裹,并能刺激血管组织的快速生长。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显露骨不连时使用骨膜剥离器甚至电刀,然后用骨凿凿取皮质块的做法是错误的,这些皮质块将不再有血运,正确的是应该使用锐骨刀显露骨不连区域。
3.骨诱导膜技术
在临床上,将骨水泥填充物植入股缺损区域,可以观察到填充物周围形成了一层假性滑膜。组织学的观察发现:这层膜组织血运非常丰富,垂直于骨长轴走行的血管向缺损区生长,这可以在植骨后为其提供丰富的血运。
同时研究表明,生物学方面,此诱导膜可以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骨形态生成蛋白(BMP-2),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这些生长因子均对骨折愈合起到重要作用。骨诱导形成有血运的骨生成膜后分期骨移植的方法在临床上为治疗大段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这种方法也可应用到骨不连的治疗上。具体操作如下:
(1)第一阶段
重建缺损的软组织后,在骨缺损处置入骨水泥填充物(PMMA)。局部的异物排斥反应会在4~6周内诱导局部伪骨膜层的生成,这层膜具有良好的成血管性,可诱导骨修复,并含有大量骨原细胞。
(2)第二阶段
移除骨水泥填充物并在骨缺损处植入自体或异体骨,使用该诱导膜将移植骨包裹住,诱导移植骨的新血管形成,帮助患者耐受移植骨,整合并恢复骨的连续性以及肢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