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眼睑缺损 > 临床体现 > 中医治水肿
中医治水肿
水肿
导学
?定义
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病位:主要在肾
?源流
?《灵枢》称为“水”,《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金匮要略》称为“水气”,将水气分为风水、石水、皮水、正水。
?《诸病源候论》始提出了“水肿”一名。
?《丹溪心法》将本病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
?《景岳全书》提出了水肿与气肿的相互联系和区别。
?《医宗必读》以虚实为纲,分辨水肿。
?治则:《内经》指出“开鬼门,洁净府”;《金匮要略》谓“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血证论》用活血化瘀法。
?范围
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营养障碍等。
病因病机
?风邪外袭,肺失通调:外邪侵袭,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泛溢肌肤
?湿毒浸淫,内归脾肺:疮毒内陷于脾胃,水道失调,泛溢肌肤
?水湿浸渍,脾气受困:久居湿地,或冒雨或过食生冷,内生寒湿,脾失健运,水湿泛滥
?湿热内盛,三焦壅滞:寒湿化热或湿热内生,水道不通
?饮食劳倦,伤及脾胃:饮食不节,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泛溢肌肤
?劳伤过度,内伤肾元:房劳过度,久病之后,肾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湿内停
?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瘀血阻滞,气血不运,水湿内停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终至膀胱气化无权,水液停聚,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和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甚则出现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可有乳娥、心悸、疮毒、紫癜及久病体虚病史。
?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肝肾B超、补体、各种抗体、必要时行肾穿刺活检。
?鉴别诊断
?鼓胀鼓胀病因为情志不遂、酒食不节、感染血吸虫以及他病转化;病变脏腑在肝脾肾;病机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互结于腹内;症见腹部胀大坚满,四肢不肿或枯瘦。水肿病因为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或劳倦太过;病变脏腑在肺脾肾;病机为肺失宣降,脾失健运,气化不行;症见颜面、四肢浮肿,后期可见腹胀满,不能平卧。
?肾病水肿与心病水肿
肾病水肿-先从眼睑、颜面开始,继则四肢、周身,可伴见腹部酸重,面色苍白等症。
心病水肿-多从下肢开始,而遍及全身,可伴见心悸,胸闷气促,面青唇紫,脉结代。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阴水和阳水
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发病较急,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身,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便秘等表、实、热证,病程较短。
阴水-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病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兼见不烦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稀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病程较长。
?辨外感和内伤
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等表证,多实。
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或反复感邪,损伤正气,多虚。
?治疗原则“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三大原则。
?上下异治:发汗;利小便。
?阴阳分治:发汗、利小便或攻逐,以袪邪为主;健脾、温肾,以扶正为主。
?活血化瘀法。
?分证论治
阳水
?风水泛滥
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急骤,往往伴有外感分热证或风寒证(风邪外袭,肺气失宣,水道通调功能失调)
兼次症: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重,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嗽。
舌脉: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风寒);舌质红,脉浮滑数。
治法: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解:麻黄--散风宣肺
生石膏--清肺泄热
白术--健脾利水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加减:咽喉红肿痛甚者--连翘、蒲公英
热重伤阴者--生地、玄参
汗出恶风,卫阳已虚者-防己黄芪汤
?湿毒浸淫
主症:眼睑浮肿,延及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者溃烂(湿毒不能消散,内归脾胃,水道不利)
兼次症:恶风发热。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方解:麻黄、杏仁、桑白皮--宣肺行水
连翘--清热散结
赤小豆--利水消肿
五味消毒饮--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加减:湿盛而糜烂者--苦参、土茯苓
风盛而瘙痒者--白鲜皮、地肤子
血热盛者--丹皮、赤芍。
?水湿浸渍
主症:全身浮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水湿泛滥,浸渍肌表)
兼次症: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
舌脉象: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散合胃苓汤。
方解:五皮散--化湿利水
白术、茯苓--健脾化湿
苍术、厚朴--燥湿健脾
猪苓、泽泻--利尿消肿
肉桂--温阳化气行水。
加减:肿甚而喘者-麻黄、杏仁、葶苈子
?湿热壅盛
主症:遍体浮肿,皮肤绷紧光亮(水湿郁而化热,壅于经遂肌肤)
兼次症: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
舌脉: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
方解:商陆--通利二便
槟榔、大腹皮--行气导水
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利水
羌活、秦艽--疏风透表。
加减: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己椒苈黄丸
湿热化燥伤阴者-猪苓汤。
阴水
?脾阳虚衰
主症: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劳累后加重,小便短少(中阳不振,健运失司,水湿泛滥)
兼次症:面色萎黄,纳减便溏,神疲肢冷,脘腹胀闷。
舌脉象: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方药:实脾饮。
方解:干姜、附子、草果--温阳散寒;
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
大腹皮、木瓜--利水袪湿
木香、厚朴--理气
加减:气短声弱者--党参、黄芪
小便短少者--桂枝、泽泻。
?肾阳衰微
主症: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增多(肾气虚损,阳不化气,水湿泛滥)
兼次症: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苍白或晦滞。
舌脉: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方解: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
桂枝、附子--温补肾阳
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
生姜--温散水寒之气
白芍--调和营阴
牛膝-引药下行,强壮腰膝
加减:小便清长量多者--菟丝子、补骨脂
心悸、唇干、脉结代者--重用附子,再加桂枝、丹参
病及后期出现肾阴亏虚者--左归丸
结语
?水肿初起不久,或由于摄养不足引起者,只要及时治疗,合理调养,预后一般良好。
?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正虚邪恋者,则缠绵难愈。
?若肿势较甚出现唇黑、脐突等,则病情危重。
?水肿其病机变化主要在肺脾肾,以肾为主。
?水肿的辨证须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点及不同脏腑病损的特征。
?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肿。
?水肿病久,脾肾多虚,分清泌浊功能失司,湿浊、水毒、瘀血内停,西医检查大多伴有肾功能下降。
病案
陈某,男,36岁。年6月4日就诊。患者于年患急性肾炎,经住院治疗,临床症状痊愈。近10年来浮肿反复发作,尿蛋白(+~++++),屡经中西医治疗,尿蛋白顽固不消。近因劳累过度,复感风邪,症见咽痒咽痛,咳嗽痰黄,恶风怕冷,面目浮肿又起,腰膝酸楚,形神倦怠,纳呆便溏,小便短赤,眼花头昏,脉濡,舌淡红,苔薄腻。血压20/14kPa,尿蛋白(+++),尿红细胞
辨证:阴水基础上复感外邪的虚实夹杂证,实为风热犯肺,湿热内盛,虚为脾肾两虚,水液内停。
治疗:疏风宣肺,清热利湿,佐以健脾补肾,利水消肿。
处方:麻黄3g杏仁6g桔梗6g连翘9g苏叶6g赤小豆20g土茯苓15g鸡苏散24g益母草9g谷麦芽各30g制香附6g鹿衔草12g党参12g川断15g焦山楂12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辨证施治的进展
杨宪临将本病分为脾肾阳虚、脾虚湿困、气滞血瘀3型,分别投以黄芪补中汤、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合肾炎化瘀汤(四君子汤加丹参、黄芪、益母草、红花)治之。治疗46例,完全缓解15例,基本缓解11例,好转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4.8%。赵秀丽治疗本病47例,分为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4型,分别投以归芍地黄汤、保元汤、参芪地黄汤、桂附地黄汤等。同时随证加减,夹湿热者加苍术、黄柏等;夹瘀血者加丹参、鸡血藤等;夹寒湿者加桂枝、制附片;夹水湿轻者加牛膝、车前子,重者选用实脾饮。结果完全缓解28例,基本缓解13例,好转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49%。黄全诚[3]以活血化瘀为主,配合辨证分型治疗47例,其中脾虚型以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芍、炒山药、川芎、红花、地龙、牛膝、茯苓、地肤子、蒲黄、甘草、丹参、黄芪、薏苡仁、车前子、益母草、白茅根等),肾虚型用归芍地黄汤加减(当归、赤芍、牛膝、熟地、山萸肉、补骨脂、车前子、菟丝子、川芎、红花、蒲黄、泽泻、巴戟、白术、地龙、丹参、益母草、白茅根),脾肾两虚型用附桂地黄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当归、白芍、党参、白术、熟地、山萸肉、川芎、红花、泽泻、巴戟、地龙、地肤子、丹参、车前子、薏苡仁、益母草、制附子、肉桂、益智仁等)。结果痊愈36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73%。
确立治疗大法,随症加减周恩超用健脾益肾、补气固涩法治疗慢性肾炎脾虚证例,予党参、怀山药、芡实、金樱子、菟丝子、寄生、黄芪、薏苡仁等药,并随症加减,部分患者加用肾炎颗粒剂(含雷公藤、生黄芪、甘草等)。结果完全缓解19例,基本缓解49例,好转3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8.33%。李元敏采用补肾活血法,以桃仁、红花、益母草、牛膝、女贞子、金樱子、丹参、生黄芪等为主,加减治疗36例慢性肾炎,并设对照组32例,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8.89%、71.88%(PO.05)。张淑君用益气滋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例,予益肾汤(太子参、生地、麦冬、丹参、黄芪、女贞子、菟丝子、冬虫夏草、大黄粉等),随症加减。结果完全缓解28例,基本缓解39例,好转3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8.84%。杨金荣[73报道余承惠运用清平法治疗慢性肾炎例,采用白花蛇舌草、藤梨根、生牡蛎、半枝莲、山慈菇等药,随症加减,结果完全缓解22例,显效34例,有效3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0.2%。朱加国用益气化瘀泄浊法(党参、茯苓、白术、当归、泽泻、白茅根、玉米须、黄芪、益母草等)加减治疗本病54例,结果完全缓解19例,基本缓解15例,好转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89%。朱瑞增采用益气活血消肿法(黄芪、茯苓、白术、赤芍、丹参、丹皮党参等)加减治疗本病3O例,并设对照组(桂附地黄丸)3O例。结果两组分别完全缓解3例、1例,基本缓解15例、3例,好转11例、13例,无效1例、
13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56.67%(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