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眼睑缺损 > 临床体现 > 眼皮上长了个东西,怎么回事啊

眼皮上长了个东西,怎么回事啊



眼皮上长了个东西,最常见的就是霰粒肿和麦粒肿。这是个很常见的眼科疾病,那该怎么办啊?下面我来介绍一下霰粒肿和麦粒肿。霰粒肿

霰粒肿亦称睑板腺囊肿,是睑板腺出口阻塞,分泌物潴留引起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儿童及成年人均可罹患。病程缓慢,眼睑表面皮肤隆起可触及硬结,硬块大小不等,大如樱桃,小如绿豆,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相应睑结膜面呈紫红或灰红色隆起。多发生在上睑,也可上、下睑并发,可单个亦可多个同时或先后发生。小型者可自行吸收,较大的很难吸收,一般结节长期不变,偶可自行破溃,排出胶样内容物后在结膜面上形成肉芽组织。小而无症状的可以不必治疗,任其自行吸收消散,大而伴有自觉症状的或发生肉芽者,应作手术切除。

霰粒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结膜面型,它的表现是结膜面呈暗红色,肿物不向眼睑皮肤面发展,这种儿童可以通过眼睑结膜面手术,手术中在结膜面做一个小的切口,将霰粒肿囊腔中的坏死变性组织刮出即可,手术后眼睑不遗留瘢痕。

(结膜面霰粒肿)

还有一种霰粒肿是皮肤面型,这种孩子的霰粒肿肉芽肿会向眼睑的皮肤面发展,肿物逐渐增大。肿物的囊腔中可以存在大量的血性坏死组织,这种霰粒肿比较复杂,如果不积极治疗,最终囊肿破裂,皮肤面遗留一个大的不规则的瘢痕组织,严重的眼睑皮肤面缺损会造成眼睑的外翻。

(皮肤面霰粒肿)

莫把麦粒肿当成霰粒肿

很多家长一直坚持保守治疗,还有的家长认为霰粒肿是麦粒肿,等着孩子麦粒肿的脓头破了自然就会好了,这两种的看法都是不对的。

(霰粒肿和麦粒肿)?

我们眼科每年要接诊数以千计的霰粒肿,其中90%以上都曾经诊断成“麦粒肿”。麦粒肿又称“针眼”,与霰粒肿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经验孩子霰粒肿与麦粒肿的比例是93:7,也就是说麦粒肿约占7%左右。许多人被误诊为“麦粒肿”,耽误了宝贵的诊疗时机。

儿童的霰粒肿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应该尽早手术。有些家长怕孩子手术时疼痛,一再拖延手术时间,最后霰粒肿发展成为霰粒肿肉芽肿从皮肤面破溃,眼睑形成较大的疤痕。部分孩子由于皮肤面形成较大的肉芽肿只能全麻下行皮肤修整手术。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麦粒肿为细菌(常见为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睑腺体的急性炎症,根据受累腺组织的不同部位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外麦粒肿是睫毛毛囊所属的皮脂腺(Zeiss腺)受感染,俗称“偷针眼”。初起时痒感逐渐加剧,眼睑水肿、充血,有胀痛和压痛,在近睑缘处可触到硬结。发生在外眦部者疼痛特别显著,外侧球结膜水肿,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数日后硬结逐渐软化,在睫毛根部有黄色脓头,积脓一经穿破皮肤,向外排出,红肿迅速消退,疼痛亦随之减轻。内麦粒肿为睑板腺急性化脓性炎症。因睑板腺被牢固的脸板组织包围,病变较深,故眼睑红肿不很明显。腺体化脓后在充血的结膜面可隐见灰黄色的脓头,多突破睑板和结膜的屏障,而流入结膜囊,也有的从睑板腺开口处排出,个别的可穿破皮肤。脓液排出后,红肿即消退。如果致病菌毒性剧烈,则在脓液未向外穿破前,炎症已扩散,侵犯整个睑板而形成眼睑脓肿。

儿霰粒肿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常见眼病,通常由于眼睑外部的睑板出口阻塞,导致腺体的分泌物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脂肪肉芽肿性炎症。该病早期可在眼睑上下皮肤上摸到黄豆或绿豆大小的硬结,无明显疼痛症状。不少患儿家长由于担心手术治疗会影响学习,甚至认为疾病会慢慢好而久拖不治,结果导致病情加重。专家指出,霰粒肿的手术治疗只需在局麻下进行,手术简便,痛苦少,一般24小时后即可恢复正常。因此患儿家长应及早注意,早发现早治疗,不要延误治疗良机。

霰粒肿的病因:

1.多见于脾胃不和

2.孩子有食火,偏食都可造成

多发性霰粒肿的辅助治疗:

1.中药调节脾胃

2.少吃油腻食物

3.医院做睑板腺按摩

耽误治疗的原因:

1.妈妈舍不得孩子手术

2.害怕全麻后孩子会变傻

3.有“自愈”的侥幸心理

最后是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眼睑上遗留难看的大疤。

赞赏

长按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qkpm.com/lctx/6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