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眼睑缺损 > 临床体现 > 施叔青小说爱生则苦生

施叔青小说爱生则苦生



寂生认出这女子正是他出家前,在豪门家门口桃花树下惊鸿一瞥的那女子,一定是受不了主人虐待而出逃,寂生当下起了保护之心,问清楚她正为无处投奔而发愁,寂生想到城郊的竹林寺……。

一晚寂生在西寺佛殿静坐至中夜,身心疲倦,禁不住打起瞌睡,朦胧中,眼前浮现一个影子,他以为佛陀悲悯自己刻苦修行,显现瑞相,正为感应见佛而雀跃,欢喜之余,整个人醒了过来,回想刚才所见,意识到他一心观想见到的佛,并没出现,他看到的是一个女子的倩影。

至此寂生不得不承认,他心的骚动不安并非来自南下船上的颠荡,也不是几次差点致命的海难。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在克制自己的感觉,不让压抑在底层的心绪浮现上来。佛殿静寂无声,盘腿面对自己,井边相遇的那个女子的形影一寸一寸地清晰了起来。

一个月前,他拜别师父离开觉泉寺下山的第三天,春寒犹重的暮春午后,他来到村邑附近的一口水井取水解渴,耳边听到一阵极轻的响声,山寺中静修,使他的耳根格外灵敏,凝神细听,是轻轻的啜泣声,哭泣的人似乎警觉到有脚步声走近,急忙抑止住变成了哽咽。

寂生绕过水井,发现了她。

上前搀扶

以为来了坏人,女子举起防身自卫的小刀,只要来人欺近一步,她就要向自己的心窝刺下去。

看到是个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的僧侣,她的手垂了下来,扯掉蒙头的帛巾,蓬松的高髻下,两道纤细修长的蛾眉,脸上化的是时兴的仙娥妆,裙襬下露出一双肤白如雪的纤足,脚下趿的是没有后根的屐,只有歌伎舞女才会穿它。女子微侧的脸,使寂生的心动了一下。

凭着记忆,寂生认是这女子正是他出家前,在豪门家门口桃花树下惊鸿一瞥的那女子,一定是受不了主人虐待而出逃,寂生当下起了保护之心,问清楚她正为无处投奔而发愁,寂生想到城郊的竹林寺。

他向女子示意,要她起身跟自己走。那女子似乎很虚弱,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寂生本能的倾前去就要搀扶她起身,当下警觉到自己是个受过比丘戒律的净戒人,便又缩回去。

他持律精严,遵守十诵律,规定比丘不得单独与女人共坐,情非得已,戒律规定至少相距两寻,等于十六尺。他已经靠得她太近了。

他身上所披的袈裟使女子会意过来,自己挣扎着要起身,奈何缠裹沉陷在层层的衣物里,牵牵绊绊,一时之间站不起身。

寂生脑中闪过戒律中的一条:若遇病痛灾难之际,男女比丘可相互扶救。

眼前这女子包裹在重重衣裳中,寂生上前搀扶起她,碰到她裸露在外的手。女子找到了依靠,用手抓住他,整个人往他身上斜倚过来,离他那么近,寂生闻到女人脸上脂粉残退的气味。赶忙闭住气,关闭嗅觉,寂生暗恨自己功夫如此不堪。

目眩神迷

女人依然起不了身。他只好双手环住她的腋下,隔着重重衣物,把她整个人抱起来,就在这一瞬间,无意间摸触到她腋下一团软绵绵鼓起的圆物,刚好盈盈一握。隔着衣物还能感受它的柔软弹性,寂生的心颤懔了一下。

手指触到火焰一般,倏地缩了回去,转过身向前疾走,就要离去。走了十来步,又意识到荒郊野外不能丢下她不管,只好回头示意她跟上来。许是他身上的袈裟给了她信心,何况又是走头无路,不知去处,那女子勉为其难缓步上前,两人一前一后走着。

寂生捏紧右掌,想把刚才碰触到的那种乐受细滑的感觉从指缝中排挤出去,他垂眉低眼,紧闭六根,目不斜视地在前面走着。

几天奔波露宿,令她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拖着沉重的裙裾几乎寸步难行。寂生不得不放慢脚步等着她跟上,好几次看她差点不支跌倒,他克制自己,再也不敢上前扶她。

来到一处桃树林,但见桃花盛开怒放,灿烂到不可收拾,令寂生目眩神迷,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回头看那女子倚靠在一株桃树下,她举起纤手拉开行路时遮面的黑帛巾,露出浓密的发髻下,长眉入鬓的侧脸,寂生回想起出家为僧前,在那豪宅外随主人春游的俪人,似乎感到一道向她盯视的目光,那俪人侧过脸,朝他的方向微微一笑……

一阵春风吹拂过来,随风飘扬的花瓣飞了她一身,洒落在她的头脸衣襟,如此美景令寂生屏息,直至回过神来,红香散乱,落了一地,花瓣把她趿着屐的纤足衬映得更为雪白。一群人字形的燕子掠空而过,天色将晚,寂生收回心绪,示意女子赶路。

走出桃花林,春寒犹重的野地飘起黄昏的溼雾,愈往山里走雾气愈是浓得化不开来,雾气沾溼了女子的衣裳,她腰间系服的层层深衣裙裾沾了水气,向下沉坠,渐渐转为沉重,看她一脚高一脚低拖着裙襬举步艰难,踉跄前行,寂生只希望赶快把路走完,他知道过了山头,竹林寺就到了。

庙院钟声

行行复行行,太阳落山了,过了山头晚霞染红的天边,隐约可见一座佛殿的屋檐,微弱的鸣钟击鼓声在山野间回荡。竹林寺的尼师们在做晚课诵经: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众生当勤精进,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听到佛殿斜角铃铎的叮当声响,女子的脸色剎时转为灰白。

事过后,寂生回想她的变色,一定是从庙院钟声铃声中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果然恶梦成真,豪门主人死后,府中歌伎的下场之一,就是脸上涂灰毁容,送入寺院为尼,从此青灯伴佛,无声无息终老残生。

那天竹林寺山门前,那女子一旋身,就要往回走,裙裾扬起了尘土,寂生抢到她面前挡住她,不让她往回走,嘴里说了些竹林寺是清净香火所在,外面兵荒马乱,天色已晚,看来只能在寺院栖身……

寂生说话时,眼睛低垂,不敢去面对那女子哀恳的眼神。

他和那女子对峙,僵在那里。寂生忘了自己是如何说服她,或是应承了她什么,最后还是她屈服了,长长一声叹息,不情不期地跨入山门,随他到寺内的知客处。寂生向值班的尼师解释这女子洛阳寻亲未果,孤身在外,自己与她萍水相逢,不忍弃她于不顾,请求竹林寺慈悲收容……

从衣饰妆扮,知客处的尼师一眼看出她是豪门歌伎,佛寺后院也曾收容过主人去世后削发为尼的歌伎,有的难耐空门清寂而投井自尽,眼前这满脸倦容,鬓发不整的女子一看就是出逃的,最后还是被送了来。

请求竹林寺的住持破例收容之后,寂生离开寺院,山门在他身后重重地关上,他以为这辈子再也看不到她了。一走开,就可以把她放下,忘记在水井边,把她抱起来时,手指碰触到她胸前那一团软绵绵的圆物的感觉。

寂生起了大惭愧心。他要以拜忏来对治自己的痴心、贪爱和无明,起大奋发心,起身、拜下,前额贴在地上,拜下、起身、拜下……拜到最后额头破了,渗出斑斑的血迹。行住坐卧,但那女子的身影始终在寂生左右,如影随行,挥之不去。

原来他一直没忘记那女子。

渡江南下的船上,那女子脂粉残退的香味一直随着他,那气味令他心神荡漾,除了粉香他还闻到她发际飘出来的味道。

欲为苦本。

修行是为了断欲、离欲、断生死迷惘。出家人禁淫欲是为了解脱由于淫欲而来的久远生死束缚。

佛成道后最初几年,僧团根本没有戒律,出家弟子根器利根,听了佛陀开示,仅三言两语点化,立即证入圣位圣果。

一直到成道后第五年,一位比丘由于俗家母亲逼迫,与原来妻子犯了淫戒,才制定戒律。

如果故意和女人身体相触,犯了戒律的大忌,会受下地狱的处罚。寂生很清楚他没有无故犯戒。

《十诵律》有一条:为了救人虽有淫欲心起,仍不算犯。

这条戒律让寂生多少安了心。

如法忏悔

佛殿盘腿静坐,夜深人静,那女子的容颜从他心底最深处,浮现到眼前了,依然是微侧着头,眼睑低垂,看不清脸上的表情,但见那两道修长的蛾眉。

寂生心一惊,从蒲团站起身,拔脚向寮房奔去。

业障太重,善根微劣的他,无能伏住淫欲之心,他犯了淫戒,应当如法忏悔。按照戒律,在被举发之前,应向二十个清净比丘僧坦白披露自己的过失,以羯磨法来悔除僧残罪,生极大惭愧心,恳求不离开僧团。

寂生不愿被弃于大海之边外。可是,他在西寺挂单,与寺中南来北往的僧侣素不相识,要向他们忏悔自己犯了戒行,与女人的发爪相触,心生邪念,那是需要太大的勇气。那两个觉泉寺南下的同修,也不知云游到何处,如果知道他们的行止,他会把自己的处境向他们坦诚相告吗?

担心寺中一起打坐的僧侣识破他心中的祕密,寂生躲在大柱后,以为柱子的阴影可以遮掩。然而,每当他盘腿打坐,一闭眼,眼前立即浮现那女子的影型。

静态的打坐,使那女子有机可乘,寂生想到如果把心神集中于身体的动作,应该可以把那女子的影子从眼前驱除吧!从前在觉泉寺学禅,了悟禅师教他静坐时,如果心绪起伏太厉害,妄想不歇:

「碰到这种状况,靠静坐拚命想伏住狂乱的心,等于企图按着牛头吃草!」

了悟禅师教寂生起坐,改用行禅来安定身心:

眼光投到四尺前方,注意力放在脚上,提脚、向前、跨步、放下置于地上,向下压,来回走。走路时,脚步配合呼吸,息入息出,不急不缓,心向内缘,不被外界环境干扰,内心念念分别。

了悟禅师告诉他,佛说有人随行经行,那人心生愉悦,即得法智。

挥之不去

经行仍然安定不了身心。

寂生起了大惭愧心。他来到大殿中央,对着佛像趴伏跪倒下去,他要以拜忏来对治自己的痴心、贪爱和无明,起大奋发心,起身、拜下,前额贴在地上,拜下、起身、拜下……拜到最后额头破了,渗出斑斑的血迹。

行住坐卧,那女子的身影始终在寂生左右,如影随行,挥之不去。

如何浇熄翻滚心中对她的欲望?

寂生想到酒。用酒精麻醉,喝到醉茫茫,她的影子就会自动消失吧!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清谈名士沉酒荒迷,寂生抵达建康的第一天,就闻到空气里瀰漫一般酒味。

「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实时一杯酒。」

顾迅曾经这么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是了一生。」

酒为五戒之一。

佛陀时代,阿罗汉莎伽陀神力可降伏毒龙,后托钵乞食,误受信徒以水色之酒供养,途中醉倒,扶他去见佛陀,佛见他躺在地上乱转,双脚朝向佛陀,威仪神通力俱失。

「莎伽陀先前降伏毒龙,现在还能折伏一只癞蛤蟆否?」

佛陀因之制定酒戒。

佛教经典对饮酒之害言之凿凿,喝醉酒,同一天犯杀盗淫妄四重罪的故事:

迦叶波佛时,一个守五戒的信士,因口渴,喝了一碗水色的酒,接下来连续犯戒,他杀了邻居的鸡吃,邻居太太来找鸡,他强奸了她,被扭到公堂,他不肯招认,说了妄语。

《长阿含经》之《善生经》第十二:「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

饮酒身坏命修堕三恶道。

寂生没有破酒戒。

抄写佛经

寂生一边拜忏,一边想以抄写佛经来除灭诸罪障。

抄写佛经的五种功德:一、可以赞法,二、亲近如来、三、摄取福德,四、受天神庇佑,五、消灾灭罪。

抄写经书,是为佛事种净因,养成「戒」功夫,练就「定」力,收摄乱心,写时心怀诚敬,字字严谨慎重,一丝不苟,一笔不容苟简,抄经首先供花礼佛,下一笔念一声佛号,达到一心不乱。

刻砺苦修的僧人,视写血经为最虔诚,用血写经,每一个字都是出于自身血肉的奉献,与身心的融入,生命与信仰融为一体,以此淬砺心志。寂生听说要舌尖取血才适合写经,舌尖通心脉,可表心诚之意。舌头溼滑,不容易维持稳定,寂生鼓不起勇气去试,他以笔沾墨,正襟危坐,开始抄写《金刚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门信徒深信这部佛经为经中之王;「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脱。」寂生恭恭敬敬,一笔一划地抄录。抄写过程中希望能够更深一层理解经义,一边抄写一边背诵,以期把整部经铭刻在脑中: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时,是人即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抄写经书,绝对不能耽乐书术,增长放逸,此为佛陀所深戒,写经不同写书法,取其神趣不必工整,书扎体格断不可用。经卷文字与文人作诗为文笔法自是不同,寂生从前帮洛阳供养人抄写佛经,便是屏弃气质俗艺,苦练正楷、隶书,下笔极力符合经卷文字的书体,结字呈扁方型,竖笔细收尾重,有上挑感,捺笔特重近乎隶法格式。

南下建康京城,寂生发现东晋文人的书法,已转变成为以楷书为根底的楷隶,结体方而扁,喜欢用异文别字,而且风格姿媚,像前一阵子在江南名士顾迅书房所看到的王献之的法书。顾迅对王羲之的草书佩服得五体投地,形容他运笔如丝裊空飞,圆转自如,字字飞动宛若有神,他以为书法中草书最能抒发一己之胸襟,表现才情个性。

《金刚经》抄到一半,寂生惊觉他的书法俗世意味重,带着尘俗的垢滓,距离出世澄怀观道何其遥远,很显然受了名士文人的时尚所影响,运笔张扬灵动,结字姿媚,不仅不是抄写佛经应有的方正端整,而且笔下的文人气息,较之当年为高门仕族抄写四书五经做为藏书还严重。

寂生立起身,愤然将笔一折两段,以绝翰墨之缘。

——摘自长篇小说《度越》,联经近日出版

赞赏

长按







































西藏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家医院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qkpm.com/lctx/6444.html